中醫(yī)藥文化
中藥解讀|黃芪
黃芪,豆科黃芪屬植物。多年生草本,高50-100厘米。主根肥厚,木質(zhì),常分枝,灰白色。莖直立,上部多分枝,有細(xì)棱,被白色柔毛。羽狀復(fù)葉有13-27片小葉,長5-10厘米。總狀花序稍密,有10-20朵花;總花梗與葉近等長或較長,至果期顯著伸長。莢果薄膜質(zhì),稍膨脹,半橢圓形,果頸超出萼外;種子3-8顆。花期6-8月,果期7-9月。
黃芪根可以入藥,味甘,性微溫,具補(bǔ)氣固表、利尿、強(qiáng)心、降壓、抗菌、托毒、排膿、生肌、加強(qiáng)毛細(xì)血管抵抗力、止汗和類性激素的功效,治表虛自汗、氣虛內(nèi)傷、脾虛泄瀉、浮腫及癰疽等。
一、中藥療效
1、表虛自汗:多用于體虛表弱所致的自汗。如表氣不固,而汗出,用黃芪配白術(shù)、防風(fēng)治之,久服必效。方如玉屏風(fēng)散;也可配浮小麥、麻黃根等。
2、陰虛盜汗:可與生地、麥冬等滋陰藥同用。
3、急性腎炎水腫:用于陽氣不足所致的虛性水腫,并常與防已、茯苓、白術(shù)等合而用,方如防己黃芪湯。
4、慢性腎炎水腫、脾腎虛:常與黨參、白術(shù)、茯苓同用。
5、陽氣虛弱:用于瘡瘍久不潰破而內(nèi)陷,有促進(jìn)潰破及局限作用。癰疽久不穿頭,常與穿山甲、皂角刺、當(dāng)歸、川芎同用。
6、瘡瘍潰破:久不收口,有生肌收口之作用,常配銀花、皂刺、地丁等。膿液清洗,與黨參、肉桂等同用。
7、肺氣虛證:咳喘日久,氣短神疲,痰雍于肺無力咯出。常配伍紫菀、款冬等,溫肺定喘,健肺氣之品。脾生痰,肺儲痰,所以健太陰以祛痰,黃芪補(bǔ)氣所以尤善治氣虛。
8、氣虛衰弱:倦怠乏力,或中氣下陷、脫肛、子宮脫垂。補(bǔ)氣健脾,常與黨參、白術(shù)等配伍;用于益氣升陽而舉陷,常與黨參、升麻、柴胡、炙甘草等合用。
二、性味歸經(jīng)
性味:甘,微溫。
歸經(jīng):歸肺、脾、肝、腎經(jīng)。
以上文字圖片來源自360百科
上一篇: 中藥解讀|枸杞